评测概述
OpenAI 最早根本不是公司,而是一群硅谷名人凑钱搞的非营利组织。OpenAI 创始人里有特斯拉的马斯克、PayPal 的彼得・蒂尔,还有后来的 CEO 萨姆・奥尔特曼,OpenAI 总部安在了旧金山。他们当时想做的事儿挺理想化:研究 “通用人工智能”(AGI)就是那种能像人一样学各种技能的 AI,还得保证这技术不被某家公司垄断,要造福全人类。早期 OpenAI 特 “佛系”,靠捐款活着,还免费公开过不少 AI 算法。随着马斯克退出了,据说和 “要不要商业化” 的分歧有关,但这并没改变它的公益底色,反而出了个《OpenAI 宪章》,白纸黑字写着 “AI 发展必须服务公共利益”。要是只看这段历史,说它是 “AI 界的公益实验室” 一点不夸张。
从 “不赚钱” 到 “能盈利”,成了特殊的 “公共利益公司”
真正的转变在 2019 年,OpenAI 改了规矩:在非营利基金会下面,搞了个能赚钱的公司。这事儿在当时挺受争议,毕竟说好要 “公益”,怎么突然要盈利了?后来才明白,AI 研发太烧钱了 —— 训练一个大模型要花几千万美元,光靠捐款根本扛不住。
直到 2025 年 10 月,它又完成了一次大重组,变成了 “非营利基金会控股营利公司” 的结构。简单说,上面有个 “OpenAI 基金会” 当 “监工”,持股 26%,负责盯着 AI 技术别跑偏;下面的 “OpenAI 集团” 是赚钱的主体,能融资、卖服务,但法律要求必须兼顾公共利益,每两年还得公开 “公益报告”。这种叫 “PBC” 的公司形式,有点像 “既要赚钱养家,又得守着初心”,在科技圈挺少见的。
为啥大家总把它和微软搞混?因为微软是它最铁的 “金主爸爸 + 合伙人”。早在 2019 年,微软就投了 10 亿美元,2023 年又追加了 100 亿,现在持有 OpenAI 集团 27% 的股份,估值都涨到 1350 亿美元了。但关键是,微软只算 “大股东”,没有控制权 —— 基金会才是真正的话事人,能直接任命公司董事。
他们的合作细节特别实在:微软给 OpenAI 提供 Azure 云的算力支持(AI 训练全靠这玩意儿),还能独家用它的 AI 技术到 2032 年;OpenAI 则能靠微软的渠道卖服务,比如我们用 Word 里的 “AI 写作”、Bing 的 “AI 搜索”,背后都是 OpenAI 的技术。不过两者没 “绑死”,OpenAI 能和其他公司合作,微软也能自己搞 AGI 研发。